外院故事|优秀德育导师——张慧玉:全心全意

摘 要

  张慧玉 张慧玉,女,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翻译研究、商务话语,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

张慧玉

张慧玉,女,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翻译研究、商务话语,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语教学》、Applied Linguistics、Intercultural Pragmatics、Journal of Pragmat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近70篇,4篇中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热爱口笔译实践,出版译著13部,并曾为商务部、人保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南开大学等多个组织提供兼职口译服务。目前担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班的德育导师。

全能多面,一心为学

在外应3班同学们的眼中,张老师是全能多面的:她既能做得了好学术,亦能上好每一堂课;既是一位知心学姐,也是大家敬爱的好导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责任心极强的张导尽量在学习生活各方面为学生们保驾护航,经常鼓励肯定同学们的努力与付出,用自己的经验积累为同学们疏解各种疑难。

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张慧玉老师一直把减轻同学们的学术生活压力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她的眼里,学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学海无涯苦作舟,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悦才是制胜的法宝。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够有所获,有所得。为了加强纵向班的凝聚力,她组织举办“毕业云端欢送会”、“研途加油站——优博分享会”等团建分享活动,大大增加了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在强大导师群的带领下,外应3班的同学们学术科研成果斐然,多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奖项称号,这一点让张老师倍感骄傲。

陪伴成长,倾听理解

担任了外应3班三年的德育导师,张老师用“陪伴”、“成长”和“理解”这三个词来概括这一岗位角色的核心理念。

陪伴

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多数研究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想法规划,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德育导师有时需要“无为而治”,静静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尽最大努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与帮助。作为德育导师,她经常和同学们倾心交谈,结合具体事例对同学们进行心理疏导,希冀同学们在生活科研道路上每天都有好心情,每天都阳光坦荡。

成长

见证了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独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张老师认为担任德育导师也是她个人成长的见证。她常常去旁听研究生的课程,也会与同学们就专业领域知识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讨论,相互促进。亦师亦友,和同学们一起成长,是张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理解

张老师坦言自己也是从硕士、博士一路走来,深谙科研道路的艰辛不易,对于同学们面临的各种问题苦恼都能感同身受。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作为德育老师更需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做到换位思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群体中,才能使沟通更加有效。

启迪智慧、指引前行

线上毕业欢送会

针对同学们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选择,张老师也给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不论是打算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同学们都要尽早地做好规划,向前辈学长学姐们了解专业方向,借鉴实习工作经验,最好在研一的暑假之前就能有详尽的调查研究,早一点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于选择继续读博的同学们,张老师指出读博需要有“大毅力”,要经得起诱惑,全神贯注做好研究,同时要多与导师沟通,相互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术之旅更加顺畅。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们,张老师嘱托大家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拿准自己的职业选择目标,同时也要尽早地着手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避免因求职、做论文的时间冲突产生不必要的紧张焦虑。

老师寄语

在谈及想对同学们说的话时,张老师再次提起了她曾在班会上说过的“4H”:“第一个是health健康,第二个是heart,一定要去理解,一定要有共情,一定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第三个是home,要多跟家里人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不管有多忙也要好好珍惜这些关系,最后一个词是happiness,如果能做到这三方面的话,一般来说你可以做一个很开心的人,每天都开心地过好每一天,那就值了。”张老师说4H出自“Happiness comes best from health, heart and home”一句, 并以此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在学习、学术上乘风破浪,也希望你们学会珍惜并坚守住健康、心灵、家人、爱等种种幸福的密码。”

班级合影

撰稿 | 郑清颖 胡路

编辑 | 胡路 邵钰岚

责任编辑 | 沈晓华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